专家谈 | 文传浩:三峡库区高质量绿色发展战略若干思考

2024年7月3日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沿江11省市,先后在重庆、武汉、南京、南昌主持召开四次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四次会议的名称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全面推动”,再到“进一步推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远的战略思维、鲜明的政治导向、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

长江技术经济学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长江特色,面向长江需求,依托长江力量,服务长江发展。2024年,学会联合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牵头开展“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和“三峡库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评价工作,全景展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总结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学会将利用专家谈平台,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围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中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价值实现等内容进行交流,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科技力量。

特邀嘉宾

文传浩

生态经济学教授(二级),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应用经济、理论经济博士后合作导师

 “上游智库”“上游团队”首席专家,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中国)消费经济学会绿色消费经济专委会主任,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先后在贵州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执教,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1项,以及国家社科、国家自科、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或省部级项目30余项。多项成果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政协、九三中央以及长江上游省市领导批示或采纳。应邀在百余所地方高校主讲国家社科基金、团队建设、资政研究等学术讲座数百场,在国内率先探索提出并践行“平民高等教育”理念。

 

三峡库区高质量绿色发展战略若干思考

如何科学认识三峡库区独特地理单元的内涵?

文传浩:三峡库区作为一个独特地理单元,因修建“国之重器”三峡工程而产生,形成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地理”六位一体的独特体系和复合巨系统。

一是高行政级别的政治独特性。 三峡工程经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审议通过,是迄今唯一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建设项目,国内外其他工程难以比拟;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1993-2018)直属国务院,是开展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工作的高层次决策机构,由国家领导人(国务院总理或副总理)直接负责管理。

二是典型的空间区域二元结构的经济独特性。三峡库区既是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和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区,还是国家重点限制性开发区,因此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艰巨任务。同时,库区产业呈现显著的“一产弱、二产虚、三产缺”弱质化特征。

三是移民安稳致富问题复杂的社会独特性。库区移民规模巨大,截至2011年底,三峡库区实际移民搬迁建房人口129.64万,创下世界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之最;全国对口支援库区移民规模空前,支援方包括21个省(区、市)、10个大城市相继参与对口支援工作;库区移民还面临缺少合适移民安置地点和移民配套保障体系复杂等难题。

四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独特性。三峡库区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库区复杂的历史产生了深厚的红色文化、抗战文化、民族文化、三国文化和移民文化,集中体现出悠久的发展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韵味、纷繁璀璨的文化种类以及极具开放与包容的文化魅力。其中,在三峡百万移民伟大实践中孕育出的“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的三峡移民精神成为了移民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五是生态系统功能复合交叉和融合集中的环境独特性。三峡水库回水末端紧邻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家园和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也是我国最大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同时库区下接中下游江湖复合生态系统,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主控节点,对于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和江湖关系演变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维系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稳定。

六是多个地理单元交接的地理独特性。三峡库区分别是我国地势第二、第三阶梯的交接区,是长江中上游的交接区,是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的交接区,是川渝鄂陕跨省市交接区,多元的交接区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三峡库区的历史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多元化与边缘化的特殊性。

长江瞿塘峡夔门风光(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华社)

 

三峡库区高质量绿色发展重大战略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文传浩:三峡库区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道路,为三峡工程长效安全运行提供环境保障,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典型示范,为世界大江大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样板,其重大战略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三峡库区独特地理单元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及保护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库的重要手段。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水环境敏感区、气象灾害多发区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也是直接受三峡工程影响的生态敏感区域。三峡库区高质量绿色发展,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关系到三峡水库战略性淡水资源库的水环境安全和三峡工程长期可持续安全运行,也关系到三峡库区、长江中下游干流及通江湖泊和长江河口生态安全。符合三峡库区独特地理单元人口多、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度高的特殊区情以及“生态立区、生态富区、生态强区”发展思路和环境发展战略。

二是统筹谋划长江上游流域综合治理,纵深推进“大保护、小开发”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有效路径。长江经济带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其中“共”字就要求多方共同参与、全流域综合治理,“抓”就要求工作方案有“具体抓手”、工作实施要“抓铁有痕”,第一个“大”字就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当家”、生态环境保护空间要系统完整。三峡库区位于长江流域腹心地带,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库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长江经济带整体战略的顺利推进,三峡库区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能够为推进长江经济带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供有益经验,探讨库区的流域综合治理能够为长江经济带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可靠思路和有效路径。

三是为向世界各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解决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样板。三峡库区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水利水电库区之一。三峡库区在成库前和成库后存在多个“硬骨头”,库区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形成30米水位落差、440多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均世界第一。三峡库区百万移民规模更是创下世界水库移民史上最大的移民工程,其中库区移民工程更加复杂,既要保障“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又要保障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攻克这些世界级难题,有助于积累水利水电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教训,能够为世界各地系统有效解决水利水电库区发展问题提供借鉴。

秭归县秭归长江大桥(图片来源于网络 视界网 郑家裕摄)

 

新时代三峡库区如何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文传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优越性的典范,是中国人民富于智慧和创造性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日益走向繁荣强盛的典范”,并提出了“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殷殷嘱托。因此,新时代三峡库区更需要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深挖潜能,谱写库区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新篇章。

一是界定三峡库区新空间。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区的范围需要从受工程影响的角度转变为从流域经济和流域生态的角度去界定。三峡库区新的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区的空间范围除了包含传统受直接影响的26个区县作为核心区外,同时将长江上游流域和乌江、嘉陵江、岷江、金沙江等主要一级支流流域涉及的区域作为库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区重要缓冲区,而次级支流涉及的主要区域作为库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区重要实验区,在三峡库区形成“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完整的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区地域单元。

二是建立区域协同新机制。建立渝、鄂两地政府之间协商合作机制,制定共同的纲领和绿色发展目标;统筹考虑库区上下游左右岸的资源环境与生态要素,整合各类建设资金,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要求,促使城乡建设与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强化产业项目发展与承接协作,协调库区区县产业差异化发展,形成库区区县产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局面;建立和完善部级部门、地方政府、三峡集团三者之间的沟通合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库区协调发展中的重大事项。

三是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建设长江三峡国家公园,建立“长江三峡国家公园研究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定期举办“世界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论坛”,共商三峡库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支持地方高校和职业学院建设“流域生态资源管理”等专业,加快相关人才培养;建设“生态新基建”,为三峡库区发展打下绿色基础;创新“水生态银行”“森林生态银行”,绿色金融赋能三峡库区绿色发展。

四是发展生态产业新体系。加强三峡库区生态农业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调整,建设三峡库区新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培育和发展库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库区生态工业产业体系,促进库区工业结构的软化与绿化,搞好库区特色生态工业园区建;强化大旅游观念,加强区域联合,推动优势整合,提升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调整优化三峡库区环保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三峡库区环保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多元化的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以及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机制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库区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五是构建基本公共新服务。明确三峡库区各区县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提供有针对性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管理,形成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实际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三峡库区各区县财政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在预算中优先安排基本公共服务支出。

六是培育库区人口新红利。结合扶贫搬迁、户籍迁移、三峡后续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等政策,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载体,以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为指引,以市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为路径。引导库区人口梯度转移:分层级向主城区、都市圈、万州、其他区县及特色重点镇梯度化转移;从区内高山、地质灾害危险区等生态环境承载力弱的地区向区内河谷、平坝及重要交通廊道沿线等生态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转移,并有序向适宜发展地区集聚。

七是探索城镇化发展新路径。以主体功能定位为导向,将三峡库区划分为核心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确定不同区域城镇化路径差异;走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和联合发展的城镇集群化发展道路;加大扶持城镇拓展区基础设施建设,产城融合扩大就业容量,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基础平台。

八是设计生态补偿新方案。构建区域梯度生态补偿、流域生态补偿、垂直生态补偿、产业生态补偿和企业生态补偿“五维一体”的生态补偿机制。首先需要继续解决生态补偿的标准,在考虑物价波动影响、资源增殖潜力等基础上,需要适度平衡生态补偿偏高或偏低问题。其次需要建立生态补偿对象的动态进入和退出机制。三峡库区成库前和成库后,库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成库前与成库后三峡库区不同地域库区人民贡献不同,程度分化,如何建立补偿群体的动态调整机制显得更加迫切。最后还包括正面清单产业和负面清单产业涉及的具体产业明细如何科学界定等问题。

秭归县万古寺村村民在转运刚收获的脐橙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视界网 郑家裕摄)
 

首页    新闻资讯    智库资讯    专家谈 | 文传浩:三峡库区高质量绿色发展战略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