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理事长单位】长航局2024年十项民生实事工作取得实效 长江航运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2024年,面对长江航运市场规模扩大、竞争加剧的局面,长航局坚持民生无小事,以优质高效服务为目标,推出10项更贴近民生实事工作措施,深化一体化、专业化、系统化服务,努力打造让船方更省心、更放心、更暖心的市场环境。
近日,笔者从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获悉,10项工作措施已全面落实,长江航运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广大航运从业者和船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方面,“长江e+”取得重大突破。该平台提供统一的锚泊服务、污染物交付、岸电、互联网医院、“船民直通车”“瑾姐办事”、信用评价、航运指数等服务,开发全新的手机APP界面,完成华为、腾讯、百度应用市场的上架工作。“长江e+”服务功能达84项,用户总数超过32万,总点击量1.2亿次,日均点击量稳定在30万次以上。
运输船舶快捷通道的优化,进一步保障了重点物资运输的高效畅通。江苏海事局与河北、上海、广东海事管理机构建立电煤运输协同保障机制,提前谋划掌握重点物资运输企业生产计划及需求,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落实“四优先”绿色通道措施,确保重点物资运输高效畅通。同时,为期近3个月的集装箱船预约过闸试运行,也为三峡枢纽精细化运行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航道通过能力的提升是本次民生实事的一大亮点。荆江二期工程于2024年8月30日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6.8亿元。1-4月试运行提升松滋跨宝山至荆州四码头河段航道维护水深至4.0米,通过实施精准疏浚、有效利用水位,10月1日起维护水深持续提高至4.3米。长江下游成德洲东港水道航道尺度以新沟为界实施分段养护,其中新沟至铜陵#6码头段(上段)航道分月养护水深提升1.5-2米,枯水期水深由4.5米提升至6米,洪水期水深由6米最高提升至8米。
长江海事创新求变,政务建设不断深化。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推动“流域通办”“不见面办”“掌上办”,发布2批“全程网办”“集成办”政务事项清单,“跨域办”政务服务事项达75件;开通政务服务“客服”,组建长江航运法律咨询服务线上应答团队,联合海事法院等单位在重庆、宜昌、荆州、武汉、芜湖等地挂牌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深化“水上枫桥”矛盾纠纷调处服务。
海事监管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海事部门助力航运公司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航企数服”系统通过接口与182家航运公司实现互联互通,累计交换数据超9万条,精准推送企业安全营运预警信息2900余条。探索实施远程检查、远程审核,完成193家航运公司、440艘船舶数字化审核。全面推广使用长江干线危险品船舶洗舱作业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开具洗舱证明307份,免洗舱证明930份。
拓展长江干线船舶检验便民工程。长三角船检一体化(马鞍山)工作站的启用,为长三角区域营运的安徽、河南籍船舶提供“就近申请、就近检验、就近发证”的一体化便民检验服务,长江干线船舶检验通检互认3000余艘,相关改革创新成果成功入选国务院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并全国推广。
全面运行智慧锚地统一服务系统。开发运行智能化船舶锚泊服务系统,于2024年3月20日在海事通APP上线使用,实现长江江苏段锚地申请统一入口、长三角水域锚地信息统一汇聚、实时查看、智能推荐,累计办理船舶锚泊申请超过32万艘次,实现区域内锚泊资源统筹利用。面向锚地管理单位,开发可视化展示和锚地态势感知等企业端功能,实时展示锚地态势,优化锚泊调度。
江浙沪三地联动服务大型新造船舶出江试航。建立形成试航船舶信息共享工作机制,安全保障近500艘新造船舶出江试航。组织长江江苏段12.5米深水航道船最大吃水控制标准研究,开展南京港11.8米、镇江港12米、江阴港12.3米到港船舶吃水提升试点工作,相继刷新3个港口开埠以来接靠船舶最大吃水历史记录,有效降低了航运物流成本。
搭建船员党员平台。依托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港口码头、基层海事站点等建立18个船员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站),为船员党员提供学习教育、政策咨询、志愿服务、文化休闲等服务。研发线上船员行业党建平台,推动船员行业党建平台上线“长江e+”APP,2400余名党员船员主动报到,累计上传资料1300余篇。
实施船员身心健康关爱行动。启动“健康长江”行动计划,系统解决船员身心健康实际问题。依托“长江e+”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船员医院”,所有船员纳入长江航运总医院VIP服务对象,建设船员远程问诊平台和船员健康专家团队,坚持为长航一线“送医、送药、送健康”。累计响应紧急医疗求助及协助开展应急演练等服务13次,快速安全邮寄健康证852份,完成船员体检11294人次。
长航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的民生实事工作成果是全体长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对广大航运从业者和船员的一份答卷。未来,长航局将不断提升长江航运服务水平,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